空調行業深陷“去庫存”泥潭
2018空調冷年(前一年8月到當年7月為當年的空調冷年)已經收官,空調行業步入了一個即便是出現長時間高溫悶濕天氣也難以刺激需求的階段,但得益于煤改電等政策因素,空調銷量仍然呈增長態勢。近日,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冷年國內市場空調零售規模為6553萬臺,同比增長16.56%,相較于2017年28.5%的增長率,本年度增速放緩。
從品牌市場占有率來看,整個行業“馬太效應”愈演愈烈。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處于一線陣營的格力、美的、海爾三大品牌市場占有率由2017冷年的74.22%提升6個百分點至80.44%,而除三大品牌以外的市場,超過200個品牌的合計占有率不足20%。
從銷售業績來看,包括格力、美的、海爾、志高等在內的巨頭企業均表示業績大好。格力方面負責人表示,2018冷年出口規模同比增長幅度超過20%;海爾半年報指出其在高端市場斬獲頗豐,海爾空調在1.6萬元以上價位段市場占比51%,一級能效產品占比60%;志高集團總裁李興浩透露,截至5月31日,志高空調在全國多區域提前2個月完成了2018冷年全年的銷售任務。
由于增速放緩,以及前兩年零售量集中式爆發帶來的商家對市場過于樂觀,致使大量的出貨轉換為巨量的庫存。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8冷年給行業留存了4800萬臺的天量庫存,這就意味著超過1000多億元的資金被沉淀在庫存上,而后期新產品必須邁過這個巨檻才能大面積流通。業內專家指出,2000萬臺的庫存量在整個行業還屬正常,目前如此龐大的數字,行業便很難重回良性軌道。以美的、格力、海爾為代表的大型家電企業尚有效率驅動的余地,許多游走在盈虧線的中小品牌勢必會面臨非常沉重的盈利壓力。
除了庫存壓力,以拼多多為代表的平臺為非標機提供了流通機會,部分擦邊球、山寨品牌等假冒偽劣產品流入了三四級市場,而這部分低價產品也沖擊著整個市場,致使市場形勢更加嚴峻。但所謂的低價背后往往是低質,原材料成本并沒有出現大的下滑甚至部分還在上升,而這些品牌的出貨價格往往低于標準型產品的制造成本,這樣一來,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機器勢必偷工減料、能效虛標。而競爭秩序的肅清需要強有力而嚴格執行的規范制度。
- 上一篇:北京中央空調保養存在的一些誤區 | 下一篇:更省電!更劃算!買空調為什么要選變頻